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颈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有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保守疗法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疾病,手术方式容易出现颈椎的活动度减低,并发邻椎病等问题,成为困扰脊柱骨科医生和患者的一大难题,而医院骨科张春霖教授团队通过自己的临床研究发现,在颈椎间盘突出治疗领域取得颠覆性突破,开创世界“突出颈椎间盘人工诱导高效自然吸收”的成功先河,使过去认为突出后不能再回缩的颈椎间盘能够完全自发吸收复原,为颈椎间盘突出治疗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在脊柱内窥镜世界创造奇迹
会做颈椎、腰椎这些高风险手术,20年前在河南骨科界中也许不算简单,但是能够在此基础上追求精雕细刻,创伤越做越小,手术越做越精,用不伤元气的“钥匙孔”内镜手术代替原先的大手术,让年老体弱的腰椎、颈椎、老年骨折病人也能够承受手术,这样的骨科医生就不多了。张春霖教授和他的团队做到了!年的9月1日,张春霖教授开展了河南省第一例脊柱椎间盘镜手术,将我省脊柱外科推向了内窥镜微创时代。
椎间盘镜年由美国两位专家发明,年引入国内,被誉为脊柱外科的腹腔镜,手术只需要一个1.5cm的微小切口,然后将带有高清摄像头的椎间盘镜放到神经和椎间盘处,在屏幕上清楚显示每个压迫神经的病灶后,再通过微创器械摘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与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相比,椎间盘镜手术难在手术的感觉和操作技巧。人体的椎管里面是碰不得、伤不得的脊髓、神经根和血管组织。鉴于当时的条件,椎间盘镜技术既不能套用腹腔镜、胸腔镜的操作技巧,又不能照搬脊柱大手术的经验,也无成熟的基地可以学习培训。因此,在“钥匙孔”中做微创手术对习惯了“大切口显露”的骨科医生显得尤为困难。正因如此,椎间孔盘微创技术即医院也是寥寥无几。
为提高椎间盘镜技术,张春霖教授亲自牵头成立了攻关小组,要求医生、护士和技师在解剖标本上不断操练,熟悉镜头下的图像、进行椎间盘镜的模拟操作,熟悉训练内窥镜下的手感和手眼的配合。带着执着,张春霖教授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不在乎被福尔马林刺激得眼睛通红、鼻子呼哧;不在乎炎炎夏日里的挥汗如雨,只能够相互蹭蹭脸上的汗珠;不在乎冽冽寒冬手脚僵硬,只能够跺脚取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训练,他们穿上手术衣后经常不顾饥饿地连续训练5、6个小时,到结束时才感觉腰酸背疼,走路都摇摇摆摆。
为让患者得到更好的临床体验,张春霖教授和他团队的医生们凭借练就的扎实基本功,丰厚的脊柱疾病诊断治疗知识,尤其是对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操作要领、并发症防范办法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掌握,成功地实施了河南省第一例1.5cm椎间孔盘微创手术。手术现场,他们思路清晰、操作熟练,动作不紧不慢、有张有弛,俨然像做过多台手术的“老医生”。椎间盘镜技术越来越得心应手时,模拟手术后的一个个标本就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他们面前。一种别人难以体会的成就感将他们所有的苦和累都驱散到了九霄云外。整个手术最快仅需半个小时,而切口缝合也仅仅2-3针。病人的感受是:这样的手术效果好,康复快,而且还不伤元气。
第一例、第十例、第一百例,很快,他们的技艺领跑省内同行,进入国内一流阵营。越来越多的周边地区病人慕名而来就诊。为了普及这项技术,张春霖教授和他的团队医生应邀到全省各地巡回演示这项手术,在推广这项技术的同时,调查使用这个技术的方法,造福更多的患者。更巧的是,在这些患者中有10医院的医生,因为了解、信任,他们在自己得了腰椎间盘疾病后,主动选择了张春霖教授,选择了他的手术。
求知领域跨越学科探索
张春霖教授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他顶着一大堆的头衔: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是全国微创脊柱学会委员、河南省微创学会副主委、河南省微创学会骨科学组组长、河南省骨质疏松与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骨科学会委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首席编委等,是国内最早开展脊柱内窥镜技术的专家之一。
年椎间盘镜手术开始之际,凭借对新知识异常的敏锐感,他隐隐觉得这种微创手术将是骨科、脊柱外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他下定了决心要尽早让更多的同行掌握这一技术。
在充分了解椎间盘镜总体情况后,在洞悉手术医生在开展这项微创手术困难后,他开始了椎间盘镜知识的充分积累,下决心要解决椎间盘镜手术视觉差的问题。靠着强烈的兴趣和不懈追求。每天,他泡在病房的时间长达10个小时;每次查房、门诊、手术,他都认真征求方方面的意见建议。他的耐心、认真,在诊疗过程中展露出的扎实理论知识、骨科基本功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让年轻医生们刮目相看。不按部就班,不墨守成规。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内,张春霖教授及其团队很快就掌握了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的真谛。不但改良了手术方式,更加成熟地开展椎间盘镜微创手术。年,他首创了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并很快在全省推广这项技术。
在探索路上取得颠覆性突破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颈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迅速提高。所谓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退变的突出颈椎间盘组织(主要由髓核组织构成)压迫神经,导致相应的疼痛、麻木、无力等感觉、运动障碍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严重者致残致瘫。椎间盘镜技术取得的成功并没有让张春霖教授及团队就此止步。
在对多例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患者的随访中,张春霖教授“意外”发现有81.2%突出颈椎间盘能高效、广泛的自然回缩,他们找到了椎间盘自然回缩的方法,开辟了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的先河。
受保守治疗(包括牵引、按摩、手法、服药、制动、休息等)发现突出椎间盘存在自然吸收现象的启发,张春霖教授及其团队认为,突出椎间盘并非是“一块烂肉”,而是一种可“自我修复”的活性组织,但过去未找到让其高效广泛的方法。张春霖教授说,突出椎间盘象骨头一样,它们都是可以修复愈合的组织,骨折找到了修复的方法,就是适当内外固定加上“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即能愈合,肢体就能恢复原有的功能一样,但突出椎间盘修复却没有。以往的各种技术都是以切除椎间盘达到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目的,这类切除技术面临一些与生俱来的问题:如复发率高、神经损伤发生瘫痪、椎间隙感染与脊柱失稳等。面对这些风险,人们还是不得不考虑选择手术切除椎间盘,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迫不得已的选择。找到突出椎间盘“修复”回缩的方法,使张春霖教授及团队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到这一新技术领域。
在他们的帮助下,上千例椎间盘患者通过人工高效自然吸收方式得以恢复健康。从此,他们彻底告别了椎间盘突出疾患的困扰,一个个重新挺直了脊梁,实现了走出家门去旅行,大好河山随性玩的心愿。
新技术的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量大幅增加。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张春霖教授团队的医疗质量,也没有让医生护士感觉特别累。长期致力于医学研究的张春霖教授总给人温文尔雅、学者风范的感觉。如今,他们可以自豪地跻身世界先进骨科团队的行列。
(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