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丑话说在前头,大家多包涵。
人生的道路要走得好,必须经历四个关卡:
一、方向
先选择合理的、适当的、正确的方向,再努力。这最重要。
二、方法
选好方向以后,也不能乱走,得有章法,步步为营。是开车,是走路,还是坐船、坐飞机?你得看不同的情况,选好。
三、方式
有了方法,还要有技术。开车?好,你要学好驾驶技术,光拿到驾照还不行。坐飞机?也好,你要定到合适的航班,甚至得抢票。
四、工具
会开车还不行,你得有辆靠谱的车,还得有油料、备胎之类的补给。定了机票,人家飞机抛锚延误了,你怎么办?
那上大学是其中的哪一种?
人生方向吗?应该不对,因为这个事不是自己可以选的,没有孩子一开始就很明确地说要上大学,都是被安排的。上完九年义务教育,中考,考上高中,再高考,成绩可以,填志愿被录取,按部就班、稀里糊涂地上了大学。
这就像三维弹球游戏,学生就是被放在右边发射点的弹球。前面一段的路线是固定的,没得选择,只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上了大学以后,就自己横冲直撞,过程能得分多少,全凭个人造化。
有些弹球的大学经历会很精彩,得分很高,而有些则快速结束了游戏,得分极低。值得注意的是,低于临界点的始发力不能进入下一段开放式的路;而最大的始发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分数,经常都是碰两三下就游戏结束了。
如果是方向,就不会是这种结果。所以,上大学只是一种方法,也只是实现成功的一种理由。拥有一个成功的理由,不代表就一定能成功。
你也可以选择不用这个方法,不玩弹球游戏,还能玩纸牌、扫雷等游戏。如果时光倒流,我高中读完就不直接上大学了,而是会选拜师学艺,学一门功夫或技术,几年以后再考大学。我认为这种安排更合理,能更快地适应现实,也不至于浪费青春时光。
如果选择这个方法,那关键在于控制发力,既不能太重,又不能太轻,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这意味着,你不能对考大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又不能有考大学大过天的妄念。最好是以平常心看待,以八分力去执行,留两分做缓冲。
这么做,就可以玩出一局漂亮的弹球游戏,考上不错的大学,甚至重点大学。
如无意外,顺利拿到大学文凭的话,就相当于有了一张通往未来的高速车票。至于是头等舱、商务舱还是经济舱,是长途、中转还是短途,就由什么大学来决定。不过殊途同归,都是要下车的。
大学越好,一般车票的助力效果越大、持续时间越久。但在下车以后可能情况就不一样,如果接受不了落差,懒于寻找更好的助力方式或锻炼自身能力,那就会被后来居上,甚至有可能愤世嫉俗、怀才不遇。
但光有助力还不够,前提是方向要正确。这是大学没办法提供的,你得自己摸索,或者有家长、明师或其它可靠人士的指引。一旦出错,后果难料,分分钟有可能坠落深渊。
至于高考,就是赶鸭子上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应考技术训练得如何,都能在高考中体现出来。
虽然直到高考才能决定最终的车票等级,但结果早在平时就注定了。所以,结果不会有任何奇迹出现,你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这段期间的煎熬、焦虑、痛苦、浮躁等情绪波动,都是你自己特别加的戏。
你将高考想得越紧要,越困难,它就越来越紧要,越来越困难。反之,亦然。
对于应考技术炉火纯青的学生,高考就是很简单的事,像平常一样做就行了。但也免不了紧张,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很看重高考结果。关心则乱,人之常情。而应考技术不够纯熟的中层学生,高考对他们来说就很折磨,生怕考不好,精神紧张、焦虑达到了极点。本来就考得不是很好,经此压力,更容易慌张。
所以,面对高考,精神意念情绪的调整是相当关键的能力。心态失衡的学生,往往都很难如常发挥。
但现状就是,高中的难度和重要程度都被夸张过头了,从小就是如此,特别鸡娃家庭的孩子。高考,那就是天啊,考不好,天会塌下来,不紧张不可能。
受此氛围感染,学生从小就有一种类似战场厮杀的拼命感。如今城里的孩子,大多数日子都是在比较高压力的学习中度过的。家长也不敢放松,憋着一口气,咬牙逼迫孩子学习,生怕一松就再也追不上了。
我想到了一首诗,很适合描述这个普遍现象: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实际上,高考和上大学带来的教育焦虑,以及为此而做的各种额外的、高强度的努力,都无助于取得更好的结果,反而有害无益。
家长应该想得更长远一些,从自己面临的困境或者身边网上的事例中了解到,(名牌)大学生也就那么一回事。
大多数人毕业以后,不也还是做着很普通的工作,收入不高不低但总觉得赚不够,身体是越来越差,啥都不突出就腰间盘突出或者颈椎间盘突出,发际线不断上升,早生华发,面对生活有一种无力感、空虚感,乃至自己选择的那个人都可能怀疑“当初瞎了狗眼”。人生早就失去积极向上的希望了,或者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能混日子了。
以我的大数据来判断,这确实就是资深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而有些现象甚至已经提前到现役大学生了。表面看起来你会很羡慕某些人,实际上,多数人都过得比较惨淡。大家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很惨,只是惨法不同而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
作为过来人,踩过许多坑、没有成功的家长其实不要想着去指导孩子获得成功。你本来没有真正成功的经验,怎么指导都是瞎指挥而已。但你踩过的坑都是实实在在交过学费的,这些切身体会应该一五一十都告诉孩子,好让孩子化险为夷。
离开家里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只会给你画饼,跟你讲漂亮话,给你营造虚幻的美梦,泡沫会越来越大。只有家人才会一阵见血地刺破泡沫,所以不要错误地将时间精力花在追求不现实的成功上。
你的目标,应该放在立足现实,并预防失败上。
其实,不失败和成功差不多。高考正是这样,题目没做错基本就等于做对了。反其道而行之,你会发现有更多可行的方法和方式,就不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了。而成功往往与失败如影随形,成功目标越大,失败风险就越高。
高考的成功,大学的成功,还不能算真正的成功。毕竟往后人生还有几十年的漫漫长路,随时都有可能失败,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惨败。
总之,避免失败的方向,不就是成功的方向吗?
今年的高考丑话我就说到这吧,明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