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式。但是ACDF术后被融合节段的活动范围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患者主诉颈部不适、临近节段应力改变,最终加速临近阶段的退变。有文献报道,融合节段的前屈和后伸运动在术后会明显受限,而在临近节段这两种运动幅度却显著增大,这可能是导致临近节段病变的原因之一。另外,经历ACDF手术的患者其颈部侧弯及旋转活动较之正常人群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他的问题包括与假关节、移植骨、异体骨或椎间融合器相关的并发症及长期制动所造成的肌肉不适。
为了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尽快恢复日常生活,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DR)应运而生。虽然ADR在欧洲已经发展近10余年,但是关于ADR对手术及临近节段生物力学所产生的影响的报道却极少。在仅有的资料中,大部分都是利用过伸过屈位X片来评估颈椎活动情况。该法有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无法评估颈椎的三维运动情况,也无法观察主要运动下伴随的耦合运动(coupledmovement)。
为比较ADR和ACDF这两种手术对颈椎活动的影响,来自韩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该研究结果发表于年7月的TheSpineJournal上。
此研究的入选标准包括:
(1)年龄在19至60岁之间
(2)至少3个月以上的颈部或上肢放射痛,且对包括口服药物及理疗在内的保守治疗无效
(3)基于临床表现和MRI检查确诊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
排除标准则包括:
(1)有颈肩部外伤史或有颈部手术史
(2)上肢神经功能损伤
(3)上肢肌肉及骨骼系统疾病
(4)MRI扫描或临床检查发现可疑的椎间盘炎或脊柱感染
最终ADR组入选9例患者,其中6例为C5-C6,3例为C6-C7。ACDF组则包括1例C3-C4,6例C5-C6以及3例C6-C7,共10例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VAS评分、NDI(%)评分及三维运动分析。
重点的三维运动分析依靠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完成(图1)。直径为62.5px的标记物分别置于大脑额叶(Fpz)、顶叶(Cz)、枕叶(Oz)、C7棘突及双侧肩峰(图2)。所有参与测试的患者被要求尽可能最大幅度地完成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弯曲及左右旋转等动作(图3)。每组动作要求完成3次,并根据以下排除条件选择最符合标准的1组动作进行数据分析:(1)动作不连贯;(2)检查过程中摇头次数过多;(3)完成了要求以外的动作。标记物的位置变化通过VCM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颈椎在矢状位、冠状位及水平位的活动情况。
最终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术前的VAS、NDI(%)以及颈椎运动学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表1)。术后两组病例在颈部VAS评分上无明显下降,而在上肢VAS评分及NDI(%)这两个指标上出现显著下降。ADR组和ACDF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术后VAS评分及NDI(%)并无统计学差异。在三维运动学指标上,ADR组的前屈后伸活动较ACDF组的保持得更好,但在旋转和侧方弯曲方面两组却未表现出明显差别。在耦合运动方面,左右旋转时的矢状平面运动在ADR组中保存得较ACDF组好。类似的,ADR组在右侧旋转时的右侧弯曲角度较ACDF组大。两组在其他的耦合运动中未见明显差异(表2)。
虽然这项研究存在包括入选的病例数较少(共19例)、缺少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随访时间相对较短(6个月)等在内的不足,但是其结果证实了ADR与ACDF相比,能更好的保存患者术后的颈椎活动度,尤其是在颈椎前后伸屈运动方面。
图表汇总
图1.运动分析装置示意图。8个摄像头围绕观察对象放置。
图2.观察对象与标记物的位置关系。(左侧)后面观;(右侧)侧面观
图3.颈椎活动示意图:(A)前屈;(B)后伸;(C)左侧弯;(D)右侧弯;(E)左转;(F)右转。
表1.术前比较ADR组及ACDF组患者年龄、性别、VAS、NDI(%)及颈椎运动学指标(度数)。
表2.比较ADR和ACDF组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VAS、NDI(%)及颈椎运动学指标(度数).来源:华人神经脊柱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