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玖玖骨科、骨科在线主办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三届微创脊柱外科教育工作组年会(MI-3)”、“第五届椎间盘疾病暨脊柱内镜技术研讨会”、“第四届椎间盘修复论坛”于年9月14日-15医院隆重召开。为了更好地研讨微创脊柱外科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次大会首次采用别开生面的分模块专题病例讨论模式,达到很多专家共识,积极推动了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
◆徐宝山教授主持开幕式
◆毛克亚教授致辞
◆史建刚教授致辞
大会执行主席徐宝山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代表大会主席、医院院长马信龙教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大会主席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创脊柱外科工作组主任委员毛克亚教授致欢迎词,他首先感谢医院和马信龙院长对于本次大会给予的支持,同时欢迎全国各位嘉宾,希望针对微创脊柱外科热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共谋微创脊柱外科发展,共同提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脊柱分会主任委员史建刚教授致辞、讲话,他总结了近几次微创会议讨论都非常热烈,内容设置有吸引力,在前辈的支持下,协会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提出分会接下来的工作纲领,尤其是希望通过创新推动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促进医学的变革,创新成就脊柱协会,用创新创造未来,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到场专家
专题讨论
9月15日全天的专题病例讨论为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大会共设七个热焦点专题,每个专题将嘉宾分为正反两方,分别由两位嘉宾作正反方经典病例报告,双方嘉宾由此展开讨论,主持人进行总结。
专题一:椎体成形术骨水泥灌注量及并发症
◆现场讨论照片
◆本节主持人:史建刚教授、刘宏建教授
毛克亚教授以PKP和PVP的历史发展、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科病例,以适应症、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学习曲线、手术费用、有效性,安全性为评分标准,及PVP体外实验,得出在PVP少量注射下,精准穿刺,精准弥散,可获得患者、医生、技术的多方共赢。毛克亚教授、吴小涛教授,张强教授认为骨水泥适合单侧注射,双侧注射会增加渗漏发生率,造成多量,应该宁少勿多,以病人的反应为主来评价,以少量和适量为好,论证了PVP的优越性、少量注射比多量注射更好。
杨晋才教授以骨水泥的治疗机制作用和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生物力学中椎体的强度和刚度是评估脊柱生物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弥散程度评估,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骨水泥注射量来实现,注射以后的PKP的灌注方式、分布形态,得出PKP更好,通过数据表示注射量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即PKP优于PVP。周英杰教授、孟斌教授、张涛教授认为PKP优于PVP,少量注射达不到治疗效果、多量不是超量,安全前提下多量注射优于少量注射,以文献数据说明大剂量骨水泥3ml,文献报道最多可达10-15ml,小剂量水泥多为2-3ml,论证PKP多量注射比少量注射好。
在台下的嘉宾和专家参加了激烈的讨论,*异飞教授认为PKP只能部分复位、不能完全防止渗漏。银和平教授认为注射量的多少缺乏统一标准。
史建刚教授和刘宏建教授主持了本专题讨论,刘宏建教授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1、PVP和PKP孰优孰劣,应该冷静、理智、客观、中庸看待,一定要不能造成术后并发症2、注射计量的多少,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病人需要个性化的定制注射量3、PKP不能完全防止渗漏,要适量,根据术中手术情况来决定。在PKP与PVP的讨论中,充满着力学、美学、中庸学、建筑学的哲学理念在里边,指导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专题二: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MED/纤维环修复
◆现场讨论照片
◆本节主持人:银和平教授
银和平教授主持,徐天同教授展示椎间孔镜治疗远端游离型腰椎间突出症的病例,付强教授、刘钦毅教授、陈远明教授根据文献和经验讲解了椎间孔镜治疗游离型突出的特点和策略、PTED的优缺点。认为可以利用孔镜治疗游离型突出可以达到MED手术同样的效果,水压控制下出血少,显示清楚,具有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优点,而椎间孔镜下纤维环缝合的技术也在研发中。
黎庆初教授讲解了MED下纤维环修复的优势,有不增加手术风险、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的优势,认为MED辅助下椎间盘切除加纤维环修复是简单易操作的,缝合后张力好,改善了VAS和ODI评分,具有防止再突出的优势,并讲解了椎间孔镜术后残留二次采用MED返修的病例。刘新宇教授认为孔镜治疗游离型突出难度大、有遗漏的可能,不如MED安全彻底;李功伟教授认为MED治疗游离型突出更为简便,可以显露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边界,任何一个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出血不是问题,与椎间孔镜相比具有减压彻底、探查范围大、不遗漏、安全性更高的优势。
台下的嘉宾顾宇彤教授教授等分别也介绍了椎间孔镜的经验。
银和平教授总结认为椎间孔镜和MED是兄弟关系,各有优缺点,应该联合起来,医生应该都掌握两种方法,就能轻松应对以上多种情况。对椎间盘的修复也要思考,手术的适应症很重要,不能超越这个问题去探讨,需要有更规范的培训,对以后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帮助,希望不忘初心,提高修复功能。
专题三: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策略-微创减压矫形
◆现场讨论照片
◆本节主持人:邱勇教授
邱勇教授主持了该专题。张为教授团队提供了一例退变性侧凸矫形术后躯干失衡的病例,从矫形手术并发症的角度进行提示,并引发手术方案的讨论。顾宇彤教授提供了一例退变侧凸行OLIF+前路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的病例。赵永飞教授、徐云强教授认为矫形手术一次性同时解决了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不稳、退变性侧弯等多方面问题,应该是治疗的首选。
徐宝山教授提供了椎管狭窄合并退变性侧凸行可动式椎间盘镜下单纯微创减压后症状消失、侧凸自发矫正的病例,以及失稳节段短节段融合后长节段侧凸自发矫正的病例、严重侧凸选择性融合的病例,认为大多数椎管狭窄合并退变性侧凸单纯充分减压即可缓解症状,只有部分失稳节段需要融合,应分析致病的因素是狭窄还是侧凸,不应扩大融合的适应证,而矫形策略不当可导致失衡。赵利涛教授认为微创减压具有创伤小、迅速解除症状的优势。倪文飞教授提出后路减压融合的优势,应根据侧凸分型选择治疗方式。
邱勇教授总结了退变性侧凸的分型,C型退变性侧凸应该重视下腰椎和腰骶椎的水平化、不应融合过多节段,否侧会引起躯干失衡。邱勇教授介绍了对退变性侧凸自然史、进展的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应从致病因素、自然史、发展趋势等多方面考虑治疗方案,包括微创治疗,给大家进行了精彩、深刻的阐述。
专题四: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策略-椎间孔镜MED
◆现场讨论照片
◆本节主持人:贺石生教授
常峰教授介绍了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伴退变性侧凸得到良好效果的病例。卫建民教授、张玉新教授、张昌盛教授分别论述了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优势:切口小、切除骨质更少,出血率低,水介质可以压迫止血,孔镜视角更清晰更深入;认为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减压理念明显转变,可以通过术前准备判断责任神经及压迫部位,以及局限性切除、精准减压达到更好的微创治疗效果。
张为教授团队提供了MED辅助下Mis-TLIF手术病例,认为MED在减少手术创伤方面有更多优势,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但需要掌握手术指征。孟庆兵教授介绍了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病例,认为MED技术比椎间孔镜技术减压更彻底、具有更多优势。徐宝山教授认为很多椎管狭窄不需要以后侧增生致压因素为主,不需要摘除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经椎间孔入路内镜增加了手术难度、容易导致减压不彻底、二次手术;应该首选后侧入路微创减压,包括后侧PIED、DELTA、MED、显微镜等,水介质压力有可能掩盖硬膜囊撕裂、通道外的骨块移位、减压程度等,而MED探查范围大、具有很多优势。*异飞教授阐述了椎间孔镜和MED治疗椎管狭窄的特点,认为MED更彻底。
贺石生教授进行了总结: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策略是一个目前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椎间孔从治疗椎间盘突出逐步扩大到椎管狭窄,但应注意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症、娴熟的操作技术。充分认识椎间孔镜和MED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掌握多种技术,根据具体病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专题五:颈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经皮内镜显微镜
◆现场讨论照片
◆本节主持人:杨群教授
张文志教授通过经典病例介绍了显微镜下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优势,并在学习曲线、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比较了显微镜和内镜手术,认为显微镜具有三维立体视野、是治疗该病的首选和金标准。武汉教授、刘伟教授(神经外科)、白春宏教授认为显微镜移动性和可控性好,视野更清晰,操作更准确、精细,术后恢复快,副损伤和创伤反应小,越来越成为脊柱和脊髓手术的标配,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脊柱外科技术,而内镜手术学习曲线陡峭,仅适合部分患者和医生,而内镜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率也高于显微镜。
李星晨教授展示了经皮内镜治疗颈椎病的经典病例,讲解了内镜的优势。隰建成教授、孙兆忠教授、任永信教授认为经皮内镜前路和后路内镜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内镜进入体外减少污染机会,在水介质下显示更清晰,较显微镜更为微创。而显微镜容易污染,只是在开放手术中增加了辅助显示工具,而且容易视野丢失,微创性方便不如内镜。
杨群教授进行了总结:显微镜和内镜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医生应该掌握多种不同的技术,进行系统的培训、循序渐进掌握技术,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进行手术应用,并以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有效性为前提,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
专题六:退变性腰椎滑脱/狭窄治疗策略-OLIFMisTLIF
◆现场讨论照片
◆本节主持人:毛克亚教授
毛克亚教授主持该章节,方忠教授展示了一例腰椎退行性滑脱椎间隙塌陷严重、经OLIF和经皮内固定手术完全复位的病例,认为在恢复腰椎前凸和矢状面序列等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并且OLIF具有间接减压作用;。孟斌教授、翟晓*教授、陈晓庆教授分别就OLIF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并报告了OLIF结合经皮内镜下的病例,认为OLIF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周强教授介绍了动态内固定的应用情况,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曾忠友教授、余可谊教授认为Mis-TLIF适应证广泛,可以直接彻底减压,利于术中处理各种情况,及时修正治疗方案,而OLIF具有腹膜损伤等手术风险,并发症率较高,为间接减压,适应证窄,多节段手术过程繁琐,而且治疗费较高,没有明确证据说明其能等同于Mis-TLIF。
毛克亚教授总结:OLIF与Mis-TLIF都是微创手术,两者入路和理念不同,与历史发展有关,减压方向和适应证不完全一样,OLIF在国内开展时间较短,但一些困难和问题会逐渐解决。应该在保证安全和疗效的前提下,致力于发展更好的技术来给到患者。
专题七:胸椎管狭窄症治疗策略-内镜开放
◆现场讨论照片
◆本节主持人:夏群教授
李振宙团队介绍了经皮内镜治疗胸椎管狭窄的经典病例,李文毅教授、李星晨教授分别报告了经皮内镜治疗胸椎管狭窄的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张西峰教授认为胸椎管狭窄手术方式一直在往前发展,内镜手术会有更好的前景。内镜方嘉宾充分阐述了经皮内镜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优势,认为局部麻醉病人加镇静药物患者可以很好地耐受,内镜下可以做到单侧路双侧减压,在水介质下控制出血、减少术后脑脊液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较开放手术创伤大大减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杨群教授提供了胸椎管多节段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病例,认为开放手术内固定融合仍然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金标准。*异飞教授、宋若先教授分析导致胸椎管狭窄的因素多、往往为多节段受累、狭窄范围大、手术风险大、而内镜减压效率低、不适合多节段手术,尤其硬膜骨化安全性差,需要慎重,开放手术显露广、减压范围广、彻底,同时能重建维持脊柱生理弧度,提倡进行微创理念下的开放手术。
夏群教授总结了开放与内镜手术双方的观点,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风险大,术者需要具有丰富的经验,而开展内镜手术需要具有丰富的开放和内镜手术经验,需要系统地培训。目前脊柱手术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很快,以后不仅是手术者在做,而且可以通过机器人程序化地进行,但目前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处了手术技术外需要在疾病的认识、诊断、评估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手术适应证,提供安全、微创、精准有效的治疗。
分会场集锦
本次会议为了充分全面展示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成果,9月14日下午分为三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
分会场一:微创融合专题
微创融合分会场分为困难与挑战、微创侧方融合、MIS-TLIF三个部分,邱勇教授、史建刚教授、丁文元教授、王建教授、王冰教授、周强教授、周英杰教授、曾建成教授、*异飞教授、西永明教授、易伟宏教授、倪文飞教授、芮钢教授、夏群教授、刘新宇教授、武汉教授、张为教授从微创手术的难点、微创融合的各个方面分别作了全面深入的讲解和报告。
分会场二:经皮内镜专题
经皮内镜分会场分为颈椎、胸椎和腰椎经皮内镜三个部分,李振宙教授、张春霖教授、孙兆忠教授、宋若先教授、李星晨教授分别讲解了颈椎和胸椎内镜;杨晋才教授、张烽、马学晓教授针对内镜下融合做了精彩阐述;常峰教授、吴小涛教授、杨群教授、赵刘*教授、张长江教授、余可谊教授、陈远明教授、张强教授、刘钦毅教授、*鹏教授、隰建成教授、*鹏教授、晏怡果教授、徐天同教授等重点对腰椎内镜的难点和并发症做了深刻的总结。
分会场三:椎体成形、椎间盘修复、显微镜专题
椎体成形与导航专题杨惠林教授、刘宏建教授、付强教授、孟斌教授、卓祥龙教授、李秀成教授、刘志礼教授、于革会教授等分别做了精彩发言。椎间盘修复专题银和平教授、冯刚教授、李斌教授、朱卉敏教授、徐宝山教授等分别就椎间盘修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做了阐述。显微镜与内镜专题张文志教授、贺石生教授、孟庆兵教授、翟晓*教授、刘伟教授、夏英鹏教授、朱如森教授等分别做了精彩发言。
◆学组会议
9月14日18:30召开了医药教育协会微创脊柱外科工作组学组会议,毛克亚主任委员主持了学组会,为新加入的学组委员颁发证书,名誉主任委员杨惠林教授总结了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近况和发展方向。医药教育协会脊柱分会主任委员史健刚教授充分肯定了微创脊柱外科教育工作组在毛克亚主委带领下的快速发展,强调了创新理念在微创脊柱外科发展中的重要性。会议对下届年会进行了部署。
9月15日12:20手术直播演示,徐宝山教授演示可动式椎间盘镜下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治疗重度椎管狭窄伴椎间盘脱出游离,并缝合了纤维环破裂口,30分钟内顺利完成手术。
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分会场对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理念和发展进行了系统展示,尤其通过专题讨论取得了很多重要共识,提高了认识。
毛克亚教授主持闭幕式,感谢会务组的筹划,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中莅临天津进行精彩纷呈的演讲和专题讨论表示感谢,本次大会主题为“未来的技术发展”,表示仍需各位同道继续努力,共创佳绩。明年再会!
供稿:微创脊柱外科
责任编辑:孙德利丁磊
投稿邮箱:tjstj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