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梁磊,陈华江
插图/Vivian
自媒体时代,资讯发达,但一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雪亮的眼睛也难免会有进去些沙子的时候。防控疫情要需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颈腰椎保健也是如此。破除各种固有观念、误解、甚至谣言同样需要做到“你快速,我快速”。
诚然,绝大部分疾病都是内部(身体自身)和外部(环境习惯)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在以颈椎病、腰突症为代表的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引发椎间盘、骨骼、关节、韧带等解剖结构损伤、退变的生物力学因素目前仍被认为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不良的姿势和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不得不需要借助支具等外部力量的调节甚至矫正(颈椎病,腰突症,其实都是“石头”和“草”的恩怨?)。
如同“孕妈妈和腰突症的恩怨”、“脊柱是个动物园”等故事中说的那样,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颈腰椎病遗传的明确证据。
一般认为,椎间盘的老化、退变是颈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椎间盘无疑是这个悲伤故事的绝对主角,随之而来则是“盘源性腰痛”、“椎间盘突出”的系列剧。
这里的“退变”是对人体衰老过程的一种描述,英文是degeneration,与“恶变”、“癌变”风马牛不相及,朋友们大可不谈“变”色变。
此时此刻,如果您备上一份鸭脖,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脊柱的解剖,保证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基于吃鸭脖的脊柱局部解剖学教程)。
回答是并不一定,需要视情况而定。先来复习一下。
影像学检查(就是所谓拍“片子”)固然重要,但并非多多益善。“X线?CT?MRI?傻傻分不清楚”并不要紧,记住以下三条可以事半功倍:
一是到脊柱外科就诊,请专科医生根据病情决定该做什么检查;
二是注意保存既往检查资料(医院的检查同样重要),不能只带报告不带“片子”,还要注意“片子”本柔弱,经不起日晒(导致曝光)雨淋(导致损坏);
三是除了特殊人群,大可不必对检查“辐射”等“副作用”过分纠结(拍片子折寿?)。
非也。颈腰椎病的治疗方法,从对象上可以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种,从手段上可以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方面,患者最欢迎的还是“保守治疗”——不开刀,永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医生也认为保守治疗是手术治疗的基石和重要补充,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即使是选择手术也并不代表放弃保守治疗的一些方法,比如有效的镇痛等(痛着?还是吃药?这是个问题!)。
除了药物治疗,躯体的功能锻炼在颈腰椎伤病的康复与预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从颈肩“五连击”、腰背“三板斧”到“长征去痛十八式”,假期中遇到颈肩不适、腰酸背痛之时,约上家人或三五好友,隔空切磋,劳逸结合,不亦说乎!
脊柱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手术入路特殊巧妙,让大众感到神秘,让患者感到担心,无可厚非。“要不要开刀”的问题需要医患双方协商决定。
近年来,我国的颈椎外科技术发展迅速,手术技术和治疗例数均居世界前列,作为一项成熟的手术技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已非常明确。
目前,一台成熟的颈椎病前路手术在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康复等方面都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只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做好术前准备,手术安全患者大可放心,不必过于紧张(听说颈椎病要在脖子上开刀,是不是创伤很大?)。
类似的症状往往还有“头昏”、“头痛”、“耳鸣”、“心悸”、“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血压升高”、“失眠健忘”等等。实际上,无论从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甚至是常识判断出发,这么多的“锅”,单单一个颈椎病确实背不起(头晕是不是颈椎病?)。
近年来,主流观点趋于一致,对于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的诊治,应当发挥多学科联合的优势,在完善各项检查,首先排除神经内科、五官科等相关疾病的基础上再考虑颈椎失稳等因素的作用(视频:头晕是不是得了颈椎病?)。
提到“骨质疏松”,那真是“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的确不是一句简单的“补补钙”就能解决的事情。这也是后台和线下交流中朋友经常会提到的热点话题。
本着“大家关心什么,我们就解答什么”的原则,我们从骨质疏松的定义、机制、标准、对象、表现、风险、治疗等各个方面足足用了“10+话”的篇幅来说明这个问题(骨质疏松是什么?)。
目前这桌“菜”还没上齐,还在不断更新过程之中。
[注:已拥有图片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