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调理都应该因病而异,因人而异,辩证施治,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你,各位最好是在艾灸前先辨好自己的症状再艾灸。坚持艾灸一百天,腰突有好转。
腰突外因则是外伤,慢性劳损和感受风、寒、湿邪等,这里我们根据病因及症状分为寒湿型、瘀血型及肾虚型3型来艾灸,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寒湿型腰突
症状: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转侧不利,静卧痛势不减,或伴有下肢肢体麻木重着疼痛,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
取穴:肾俞、腰阳关、阴陵泉、委中、痛点。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在腰部,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为取穴部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为取穴部位。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痛点:(重点艾灸部位)
2、瘀血型腰突
症状: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痛处拒按,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面晦唇暗,伴有下肢肢体麻木疼痛,或时有短暂针刺样加剧,下肢活动后疼痛加重,或伴血尿,病势急暴,突然发病者,有闪挫跌打外伤史。
取穴:膈俞、肾俞、次髎、血海、委中、痛点。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俯卧,骨盆后面,从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后上棘,与之平齐,髂骨正中突起处是第l骶椎棘突,髂后上棘与第2骶椎棘突之间即第2骶后孔,此为取穴部位。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成90°,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
痛点:(重点艾灸部位)
3、肾虚型腰突
症状: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遇劳更甚,常反复发作,伴有腰膝无力,或见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或见手足不温,少气乏力。
取穴: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痛点。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侧髂前上棘之连线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腘横纹中点至外踝尖平齐处连线的中点为取穴部位。
痛点:(重点艾灸部位)
灸量是效的保证!
任何调理都应该因病而异,因人而异,辩证施治,各位灸友需摸清自己的艾灸习惯以及能承受的灸量,只有灸量够了艾灸才会有效!
请不要因为我们经常提到——“每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而就只灸这么长的时间,事实上,那只相当于起点!对于刚开始接触艾灸的朋友来说是比较适宜的,如果你已接触艾灸多时,对自己的承受能力有了清楚的了解后,就可以逐渐增加灸量了!灸量到位了,效果才能突显!
腰突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对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断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不同阶段的康复锻炼方法。
首选俯卧撑,腰法配合搁腿、压腿。每天沉腰2个小时,比常规多一个小时,自己感觉舒服即可。
后来感觉沉腰效果不太明显,改选拱桥,晃脚尖,自然平衡法,爬行(坚持约半个月),拉筋(后期拉筋、压腿为主,一直坚持到治愈)。
还有就是,要坚持拍打:
即用双手拍打双侧臀部、环跳周围,腰部,或双手握拳用拳角敲打环跳。拍打方法现在仍在坚持,觉得方便、有效,能起到活血通经络作用,拍打时、拍打后感觉很舒服,拍打部位很受欢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