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杨静
7月15日,石泉县池河镇卫生院中医馆内前来就诊的群众早早就排起了长队。
“都说凌浩医生医术高,之前我还半信半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病就这样被凌浩医生治好了。”池河镇明星村村民王大菊患有关节炎,经过几个疗程的中药调理,这一困扰了她10多年的顽疾得以解决。
年仅29岁的凌浩,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系,是池河镇卫生院中医馆的一名医生,当地人都叫他“年轻老中医”。因基层群众信赖中医,且凌浩医术精湛、责任心强,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有50余人。
在石泉县,像池河镇卫生院中医馆这么受群众欢迎的基层中医馆还有很多。
中医药凭借“简便验廉”的特色,一直以来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及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让中医药在基层发挥更好的作用,近年来,石泉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积极建设中医馆,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让基层百姓更好地享受中医药带来的红利。
打造中医药“王牌军”
针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石泉县在11个镇(中心)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综合诊疗区,设备设施齐全,能规范开展康复理疗、小针刀、穴位注射、熏蒸等70类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疗法,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各镇(中心)卫生院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以满足基层广大患者对中医药日益增长的需求,广受基层群众欢迎。
“中医馆建成投用后,促进了石泉县中医药‘服务更可及、能力有提高、群众得实惠’目标的有效落实,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大幅上升,业务量快速增加,不仅扭转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的局面,提升了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而且优化了药占比,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实现了‘双赢’。”石泉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高德铭说。
据统计,年至年,全县共投入余万元发展中医药事业,医院、镇(中心)卫生院把中医药服务项目和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药适宜技术及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将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列为基本医疗服务补助范围,实行村级限额内%报销。截至年6月,全县中医门诊诊疗人数达到68万人次,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医院为龙头,以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中医服务网络”,打造出了一支中医药“王牌军”,中医药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保障广大基层群众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医药成为百姓健康卫士
5月19日,石泉县熨斗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飘出阵阵艾香,不少群众正在馆内接受针灸、艾灸、熏蒸等中医治疗。
“现在花钱少了,治病快了。”这是中医馆投入使用后百姓们最直观的感受。许多患有慢性病的群众表示,在接受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病痛明显缓解,效果显著,免去了住院的麻烦。
村民唐翠珠已经是第五次来到熨斗镇中心卫生院进行牵引、电针理疗。与往日不同的是,她的精神明显比前几天好了很多。“最近腰椎间盘突出症把我折腾得不行,我们这里离县城远,好在现在卫生院就能做中医理疗。治疗几天后,我这老毛病好多了。”唐翠珠笑着说。
村民李月华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她表示,自己已经在卫生院做了半个月的针灸治疗,不仅疼痛减轻了,而且收费不高,还可以报销,自己花不了多少钱。
中医馆投入使用以来,不仅将针灸理疗费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为群众免去诊疗费用,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还为他们提供免费煎药服务,并对居住较偏远的村民提供送医送药服务,推动了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中医药成为百姓的健康卫士。
让中医药在基层扎牢“根”
推出“三伏贴”“冬病夏治”等多款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向群众展示了中医药独特的魅力;在县镇制作突出中医文化特色的字画牌匾,在绿化带开辟中药园;种植当归、半夏、薏仁、藿香、金银花、杜仲、牛蒡子等28种常见中药材品种,让人民群众走近身边的中草药……
作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石泉县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活动,加大对中医适宜技术的宣传力度,在义诊等活动中为广大患者进行针灸、拔罐等治疗,宣传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知识,让更多群众了解、认可中医药技术,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石泉县大力开展名中医“师带徒”活动,强化在职中医人员继续教育,通过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培训、接收来院进修、下乡指导等方式,对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医院、村卫生室培养专职中医药人员60人次以上。
现如今,石泉县不断加强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推进当地中医药学术交流、传承创新,让石泉县中医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氛围,在保护好当地中医药资源的同时,留住中医药人才,让中医药在基层扎牢“根”,更好地推进中医工作,增强群众的获得感。-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