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12月17日下午,高松校长以《敢于突破敢为人先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第一动力”》为题为各学院学生代表和“青马班”学员代表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以下是讲课全文:
同学们:
下午好,很高兴见到大家!
最近,我们华工大家庭来了一位小伙伴——勇仔。这位“勇仔”和我们大家一起,刚刚见证了一场盛会——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勇仔”是大赛的吉祥物,勇者,寓意广大青年在双创浪潮中“锐意进取、乘风破浪,追逐梦想、一往无前”。这次大赛一共有个国家和地区、所学校的万个项目、万人报名参赛,真正的百国争鸣、千校竞技,万人同台、盛况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高度赞赏本届大赛,认为大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赛事活动异常精彩、圆满成功,是一届真正的国际大赛。
这次大赛,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全球覆盖”。首先是大赛的名字,这是6年来,“互联网+”大赛首次在名称中正式出现“国际”二字,原来的国际赛道取消了,并入了高教主赛道,真正实现中外学生同场竞技。其次,参赛的团队更国际了,世界前强的大学有一半以上报名参赛,国外参赛学校、人数、项目的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我们学校推荐的国际项目也获得了13个金奖的优异成绩,其中就包括了进入冠军争夺赛并获得季军的3个项目。
第二个关键词:“时代特色”。年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作为教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全面聚焦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引导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以电商直播带货为主基调的扶贫战役。全国共有万名学生参加,参加“红旅”电商直播带货活动的学生达60万人次,销售金额超过4.3亿元。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的7省区均举办了全国线上对接活动,积极促成全国大学生聚焦贫困县,开展以电商直播或创业实践为主的精准扶贫。当然,我们更为高兴的是,经过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11月23日,全国个贫困县清零,全部脱贫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重大胜利。
第三个关键词:“创新突破”。大家还记得大赛的主题吗?——对,“我敢闯、我会创”。应该说,创新是大赛最大的亮点,围绕医学生物、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新材料、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我们的青年学子们展示了磅礴的创新力量。经过激烈的角逐,这届大赛共产生了中国大陆参赛项目金奖57个、中国港澳台地区参赛项目金奖5个和国际参赛项目金奖40个。华南理工大学共有10个团队项目获得金奖,金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不仅刷新了学校参赛记录,也创造了历届“互联网+”大赛高校单校单届夺金记录。其中,学校《大隐科技——四维隐身吸波蜂窝开创者》项目荣获本届大赛“最佳创意奖”。
华南理工大学不愧是培育“勇仔”的沃土。
上个星期天,我去参加学校上海校友会的活动,出席了一个新能源智能汽车生态高峰论坛。大家知道现在除了“工程师摇篮”“企业家摇篮”之外,华南理工大学还多了一个称号吗?——新能源汽车的“黄埔军校”。因为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我们的校友占据了半壁江山。开沃汽车董事长黄宏生、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宝能集团姚振华、广汽研究院前院长黄向东、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璞泰来董事长梁丰、大洋电机董事长鲁楚平、华锋股份董事长谭帼英,等等,“华工系”企业已占领了智能汽车领域的整车制造及多个关键环节,成为智能汽车领域具备较大影响力的校友圈。
一所大学,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影响甚至引领一个产业的发展,靠的是什么?根源在哪里?是广东这个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造就的?是珠三角地区特有的营商环境催生的?是学校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影响的?还是学校特殊的“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我想,内外部的文化、大小的环境氛围都是有关系的,包括优秀学长、杰出校友的榜样,实际上也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暗示与激励。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和交流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启新篇:创新成就辉煌
首先,不可否认,广东这片沃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生机活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改革开放前,广东是一个相对落后的边陲农业省份;改革开放后,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以不到2%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0.9%的生产总值;以年均增长12.6%的速度,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珠江奇迹”“深圳奇迹”;广东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截至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
没有特殊的资源禀赋,也没有可以坐享其成的发展基础,广东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靠的是什么?有同学可能会说,中央给特殊政策了。不错,是给改革的政策了,但这个改革应该怎么改,这条路应该怎么走,没有先例可循,当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一股闯劲、干劲、韧劲,杀出一条血路来。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总结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十个必须”的宝贵经验。其中有两点我很有感触。
第一点,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到广东,在深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特区的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也提到,“亚洲‘四小龙’发展很快,你们要用20年时间超过‘四小龙’。‘四小龙’中新加坡不但经济发展很快,社会秩序也比较好。你们要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都超过‘四小龙’,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小平同志这些话虽然是在深圳说的,但肯定的是广东改革开放的探索,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
当时,广东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做到了多个“率先”,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比如:率先打开国门搞建设,成立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家外资银行;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率先推进价格闯关、土地拍卖、工程招标、证券市场等领域改革破题;率先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说到营商环境,大家知道国内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是哪个吗?——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广州。在中国社科院年《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中,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评分排名第一。目前,广州市95%以上的市场主体,80%以上的新增就业、70%以上的创新成果、50%以上的进出口、40%以上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由民营企业贡献。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40.9%。这些,都是广州大胆改革的成绩单。大家如果想创业,可以优先考虑广州和大湾区,这里确实是民营企业生长的好地方。
所以我们说,广东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成就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闯出来、干出来的。
第二点,是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我们来看一个深圳“现象”:6个“90%”,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在广东,不少企业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个论断。我们可以从三家企业窥斑见豹。
大家知道非洲最畅销的手机是什么吗?是传音。成长于深圳的传音手机,产品全部出口海外,非洲市场收入占比近八成。创新是传音的“主旋律”,研发投入超过数十亿元,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视觉感知、深肤色拍照算法、智能充电和超级省电、5G通信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符合目标用户使用习惯的创新研究。这些创新研究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在超过12亿人口的非洲市场,传音手机占有率达52.5%,成为手机行业当之无愧的“非洲之王”。
我们再来看看广州的一家科技企业。大家知道,芯片被喻为“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成立于年的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被称为“广州第一芯”,她拥有广州市第一条、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一般而言,芯片企业投产需要36个月时间,而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仅18个月就投产,这是世界级的速度,并在国内首创了虚拟IDM运营模式。目前,粤芯在广州就能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本地芯片生产,实现1天内完成半导体行业全产业链信息对接。当然,同学们要想去粤芯实习实践,不是没有机会,我们学校微电子学院与粤芯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大家有机会,为“广州第一芯”注入新动力。
还有同学们喜欢的“无人机”,最具代表的是哪个企业?——对,是大疆。创立于年的大疆,被公认为新兴企业的创新代名词。它的估值超过亿,年营收近亿,占据了全球超80%的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在美国更是达到85%,稳坐世界第一。大疆能够独树一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疆对创新的不断追求。大疆的研发投入约占总营销额的15%左右,大约四分之一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件。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根据科技部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显示,深圳排第一位,广州排第三位,东莞排第28位,佛山排第34位。可以说,广东从落后、到并跑、再到领跑,密码就是创新驱动。
那么,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和浪潮中的华南理工大学,她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还是那两个关键词:敢闯敢试、创新驱动。
第二部分
融入发展促发展:创新汇聚动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学校深耕南粤,服务国家,成为高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面旗帜。
我在北大的时候,大家经常会用杜威的一句话来评价北大:“世界上很少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那样,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样紧密相连”。年10月份到华南理工大学后,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也有一句话来评价华南理工大学,那就是:“国内很难找到一所大学像华南理工一样,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这样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的结果,就是使学校与地方形成共生关系,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增添了强大动力,特别是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地方发展推动了学校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深层次改革,激发了办学活力,从而使华南理工大学成为南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柱。
那么,学校是怎么“融入发展促发展”的呢?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个方面,从联合办学到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办学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
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南侧门进入校园,有一座交通大楼。大楼外观主色调是浅淡、简约的灰白色,正面南北两端圆弧形趋势平缓,中间部位则方方方正正,稳重大方。这种设计构思源自汉代车马形象中的轮与轴的关系。这座交通大楼,是华南理工大学实施联合办学体制改革成果的一个体现——交通学院就是由广东省交通厅与华南理工大学合办的,学校为广东输送了大量交通行业人才,极大缓解了人才紧缺的问题。可以说,没有联合办学,没有部省共建,就没有华工的今天。大致算下来,华工的改革发展,前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共建。
第一次是在年。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高等教育条块分割造成的困境越来越突出。华工虽然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办学经费非常紧张,日子并不好过。加上广东物价涨得快,广东省对学校没有相应的物价补贴,这使得教师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师资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学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解决这一困境,学校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设想,提出了“共建”这一概念,即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广东省政府采取共同管理、共同建设的办法来促进学校发展。经过反复沟通、磋商,年2月,国家教委和广东省政府决定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实现共建后,省政府主动为学校解难,学校主动为广东发展服务,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桎梏被打破,不仅为学校注入了勃勃生机,也盘活了整个广东高教的发展。
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华工时,曾动情地说到:“‘共建’二字的发明权在你们这里,发源地在你们这里,‘共建’现在不但在你们这里开花结果,而且在全国开花结果。”
第二次是在年。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这一构想,是学校在年提出来的,全国首创。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大胆的构想?当时有这样一个背景,国家在年10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掀起了高等教育的新一轮激烈竞争。
当时,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以两年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名的速度快速发展。但同时,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总体规模偏小、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缓慢、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国际化办学相对滞后等发展瓶颈,急需有一个新的发展引擎,推动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发展,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学校前列。这是内因。外因来说,就是当时广东省和广州市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广东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广州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急需高水平大学在高素质人力资源、重大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撑和引领。
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经过多轮协商,年3月,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署了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的协议。年正式建设,年完成首期建设实现首批本科生入驻,明年底,二期建设将全面竣工。学校在广州国际校区的发展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秉持改革开放的精神,在“新工科”领军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等方面不断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
从年到年,正是敢闯敢试、大胆创新,让我们突破了“象牙塔”的桎梏,走出了部省共建、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实现了自身发展的飞跃。
第二个方面,从“星期六工程师”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科技创新服务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缺乏技术人才,很多大学老师平时在学校里教书,一到周末就赶去企业,为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因此他们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这其中,就有华工的老师。当时国家科委的一位负责人说:提出“星期六工程师”,是广东的一大发明。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求贤若渴的民营企业来说,“星期六工程师”所起到的作用自不必言说。1年,华工的“星期六工程师”与嘉宝莉集团合作,成功开发出多项填补我国涂料领域空白的新产品,使嘉宝莉集团成长为年销售额超30亿元的亚太涂料企业25强。8年,“星期六工程师”开始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深入企业,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学校累计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多人次进驻到广东近千家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了多个校企研发机构以及80多个产学研创新联盟,为企业攻克了一大批技术难题。
同时,在许多国家重大工程中,也有华工“最强大脑”的贡献。比如,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学校精兵强将、尽锐出战,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有7.公里由王荣辉教授团队负责,进行施工监控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朱良生教授带领的海洋与海岸动力学团队,负责承担港珠澳大桥波浪、潮汐和海流长期观测和特征分析研究专项;以张肖宁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用7年投入桥面铺装技术研究,先后完成相关课题6个;赵成璧教授团队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隧道的沉管管段浮运、系泊、沉放的模型试验研究;大桥的珠海人工岛通道,则采用了虞将苗教授团队研发的高韧薄层沥青罩面技术。
而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开工伊始,按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创新模式,学校为岛隧工程培养在职工程硕士。此后,学校派出导师,利用节假日在工程营地为大桥建设者上课,在7年多的时间里为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培养了56位工程硕士。
可以说,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广东需求,一直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在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地重点布局了“五院一园一室”创新创业平台,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家,有效转化技术有70%在大湾区内落地应用。在《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中,学校连续两年总体支撑指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均为分,稳居首位。一位广东省的领导曾评价华工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为广东发展赋予更强劲的动力,这是下来我们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内容。
第三个方面,从“三创型”人才到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学校在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型”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又提出培养科技型企业家、研究型工程师。进入新时代,学校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于年发布“新工科F计划”,面向未来,着力培养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新工科领军人才。实际上,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
我们来看这张PPT,上面都是华工的优秀企业家校友:TCL董事长李东生、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康佳集团前总裁陈伟荣、格力集团创始人朱江洪、中集集团麦伯良、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他们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创办或带领企业成长为一方巨头,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和产业领袖。
前浪还在潮头,后浪也不甘落后。创新创业大潮催生了一批新生代企业家群体。比如,我在一开始提到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从新能源车电池、电机到整车制造有大量企业负责人来自我们的校友;在集成电路及相关领域,有超声电子(董事长许统广)、顺络电子(董事长袁金钰)、广电运通(董事长黄跃珍)等行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是华工校友;还有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从中国“互联网+”大赛中走出来的“有米科技”创始人陈第、“荔枝微课”CEO黄冠,等等。这些新生代创业校友,有5位校友入选了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单。
除了产业方面的领军人才,我们的校友还在多个领域有突出表现。比如,致力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的姜中宏、孟执中、侯一钊、孙大文等科学家;献身国防事业的魏钢少将、徐宏亮少将等;参与国之重器研制的任灵、顾建民校友,等等,还有一大批在技术、工程、民生等领域勤勉工作、创新创业的优秀校友。
应该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个性化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非常坚实基础,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我相信并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只要你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终有一天你们也能在产业、学术或其他领域做出突出成绩。
第三部分
接过历史接力棒:创新引领未来
在第六届“互联网+”大赛期间,孙春兰副总理到华南理工大学调研。她要求学校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新工科建设,在“书院制”和“全员导师制”方面加强探索,实现内涵式发展,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的能力。
在参观办学成就展时,春兰副总理观看了赛车这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段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自主设计赛车的视频。在今年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学校方程式赛车队取得一等奖、总分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
从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是如何在接近一年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制动、操控性等方面具有优异表现的小型单座赛车。不要小看这样一辆赛车,要造出这样一辆赛车,需要同学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强大的动手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毅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在某一方面,就是同学们在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集中表现。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国际化等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推出了很多举措,为同学们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和条件。希望在大家中间,涌现出更多的“勇仔”。
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三点希望。
01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强化“学习力”
新时代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更加需要科学探索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科学家的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带来不少问题。社会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
为什么我国会面临这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而搞基础研究,很多时候是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的,是要有强大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意识来支撑的。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国家需要,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新生代力量加入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在这方面,学校给大家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每年投入0万元用于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训练,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参加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比如:这次就有大批的学生参与到“互联网+”大赛中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你们自己去探索,要在未来面对新问题时想要去学习的时候可以自我学习,因此,希望你们不断强化“学习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学会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特别要注重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畏常规、敢于超越,让科学探索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
02
传承改革开放精神,提升“思想力”
40余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以今年抗击新冠疫情为例,当时的情况是多么危急,压力是多么巨大,大家都是亲身经历的。然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之下,我们不仅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而且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情况下,今年我国将是全球唯一恢复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就实属不易。
同学们,我们用40年的时间实现了别人数百年时间完成的发展历程,没有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改革开放精神必将一路相伴。思想形成判断,判断凝聚共识,共识带来确定,希望你们不断提升“思想力”,传承改革开放精神,在持续地思考、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产生新创造,把改革开放精神的本色擦得更亮,在实践中把改革开放精神发扬光大。
03
弘扬创新创造精神,激发“行动力”
关于未来,无论有多少种不同的预测,至少人们在一点上应该是存在共识的:未来将远比现在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复杂性与综合性带来两个后果:未来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加不确定。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科技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要素。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导权。其中,人工智能就是发展战略之一。新冠疫情对我们行为方式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但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可见,在未来技术中,人工智能无疑仍是一个关键趋势。在人工智能的世界赛场上,我们绝对不能落伍。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目前已列入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也是大数据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验室由华工牵头建设。因选址琶洲,这个实验室也简称为“琶洲实验室”。这个“黑科技”满满的“琶洲实验室”都做些什么呢?一个重要方向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琶洲实验室”在脑控技术上已取得重要突破,这项技术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我们学校的李远清教授。他的团队研究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近20年,已将脑机接口成功用于颈椎损伤高位截瘫患者的生活辅助。团队开发了一种视听觉脑机接口系统,能够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程度的交流能力。未来,李远清团队将致力于实现卧床病人用脑机接口控制电灯、电视机、空调的开关及相关控制等。同学们可能会问,人类未来能够像科幻电影所描绘的那样实现“人机结合”?我想这是能够实现的,通过人脑与外部机器直接交互,让机器弥补人体计算、力量等方面的不足,这是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学校在人工智能方面早有布局,在广州国际校区设立了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涉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和智能医疗等新兴领域。学院向本科生开放了包括3D打印实验室、激光切割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等,这些平台资源在国内都是非常前沿的。在座的同学如果对AI有兴趣,也有机会进入智能工程学院学习。我相信,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我们华工人大有可为。
希望同学们充分激发“行动力”,弘扬创新创造精神,采取有效行动,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实践创新上下功夫,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己任,通过求真学问汲取新知识,通过攻坚克难练就新本领,为国家在各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而拼搏。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回望过去,我们站立的广东打开了敢想敢干的空间,让创造精神贯穿改革过程,释放出征服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立足当下,广东正在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持续释放“双区驱动效应”,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在新征程新高度上“比翼双飞”。面向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更宽更长的创新之路正在徐徐铺开……
在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同学们将拥有更多、更好、更大的机会,希望你们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叠加的机遇期,培育自身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不断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成为能引领未来的人。
同学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希望你们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不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勇担历史赋予的使命,争做引领新时代创新的排头兵。
谢谢大家!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记者团
◇邂逅粉色花海,赴一场浪漫的冬日之约!◇一本在手,考试不愁!你的笔记属于哪一类型?◇今日冬至!北饺子南汤圆,过完冬至就是年!◇这趟华园短途旅行要一起出发吗?
原标题:《敢于突破敢为人先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第一动力”|高松校长开讲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