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 https://m.39.net/pf/a_4698007.html职场中的年轻人经常遭到各种各样的指责,比如“不够敬业”:早在年代,台湾就出现了“草莓族”这样的说法,形容二三十岁刚进职场的年轻人抗压能力低、在工作中不愿服从管理,甚至动不动就撂挑子。此后,还出现过一些类似意思的词语,它们同样被用来给每个年代当下的年轻人贴标签。但持这些意见的往往是“职场过来人”,职场年轻人希望有新的角度来看待职场上所谓的“责任感、敬业和靠谱”:在好奇心研究所“你觉得年轻人哪些被指责为太自我/任性的事其实没毛病”这个征集中,很多人都认为裸辞、下班就回家、一个工作做不了多久就跳槽之类的职场新人通病,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年轻人这样看待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工作吗?事实上,去年调研公司GFK在一个报告中提出,比起其他年龄段的职场人,出生在之后的千禧一代其实更乐意做“工作狂”,而且也更少休年假。在好奇心研究所的征集中我们也发现,虽然加班不是什么让人愉悦的事情,但很多时候问题的点并不在加班上。比如在“你对工作生活平衡怎么看”这项征集里,人们希望得到的平衡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少加班多休息”,而是“加不加班没这么重要,更希望工作中少点烦心事多点学习机会”(这个选项得到了次赞同,是赞同数第二名答案的2倍以上)。现如今,年轻人的职场疲倦感常常来自于一种“敬业压迫”——工作太累?可大家都在任劳任怨,就你叫苦,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准点下班可能会被问“最近是不是挺闲的”;来不及吃饭都怪自己协调不好work-lifebalance;周末不想加班,“团队里人都像你这么娇气还做不做事了?”;颈椎痛想请假,“老张腰椎间盘突出三年了天天挂着火罐上班,你怎么好意思不带病工作?”摸鱼耍滑当然有问题,但愿意好好工作的年轻人遭到职场误解,其实挺多时候是因为不同人对“敬业”这个概念的定义不一样,很多职场年轻人感到不解和委屈的,可能来自于如下原因:“只看工作时间”的死板型敬业,什么时候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在好奇心研究所的调查中,我们得到的答案已经可以拼凑出一个不怎么高效的的公司敬业压迫链条:公司文化以盲目加班为荣;员工不求效率,只追求苦劳;到点下班被看做没有责任心和太清闲;工作效率比较高或者稍微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一点,就说明工作不饱和,可能会被加活儿;所以,干脆白天闲聊、晚上开会或加班吧;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极低,效率高的员工甚至受不了走掉。这样一连串下来,公司的氛围整个就不对头了,人们只在乎工作了多少小时,甚至不太记得自己都做过什么事。为什么现如今的敬业,都是“向公司表忠心”型的形式感敬业?这个年代还在宣扬带病工作感人至深之类的“革命年代荣誉型敬业”,为啥不把病治好了好好投入工作?以给领导表演为目的的宣传式加班,更具体点说,在朋友圈加班;敬业主要是要把公司当成家or温暖的集体,面对无趣的年会和素质拓展之类活动,还要保持打鸡血状态。这些敬业标准早和工作本身相去甚远,在认同这些标准的公司工作,只会有完全无意义的压力。社交网络中,“完成分内的事情但善于宣传自己就能得到赞许”的drama型敬业也很让人烦啊!向公司表忠心型敬业的一个变体是,向粉丝们(也许是非主动地)表现敬业,到了公众人物这里,敬业的标准则未免太低了一些,比如对于当代演艺圈人士来说:在歌词、剧本上划几个批注都会被拿出来夸奖;用自己的原音演戏就叫敬业了,门槛也太低;不用替身就叫“明明可以靠颜值,还非要这么拼”。所以,“敬业”的基准线到底在哪里?当一个概念出现,并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之后,它可能会变成服务固有成见的工具。比如职场中,人们默认敬业是“工作中的优秀品质”,但很少深究敬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从前那种集体主义式的,“强调维护温暖大家庭人人有责式”的职场文化,很多人开始觉得无意义和虚伪,现在越来越多人认为:比起强调一种没有标准的忠心耿耿,履行自己明晰的职责,不甩锅,不搞形式上的敬业更重要。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读者表示:“敬业本身就很可笑,只谈职责,莫谈敬业。”题图、动图来自: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