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变性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跨越山海2万里,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手电
TUhjnbcbe - 2024/3/1 17:36:00
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www.jk100f.com/m/

#了不起的中国医师#

我国从年就开始分批次派出医疗队对几内亚进行医疗援助。年中国*府援医院,长达10年的时间里,在总计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接续支援中,医院建起了全几内亚第一个重症医学病房,实现了当地人“重症不出国”的愿望。中国医生也成为了当地人熟悉的面孔

跨越三大洲的陌生国度

图片说明:年8月28日,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出征授旗活动暨欢送会上,队员们庄严宣誓。

年9月,国内的新冠病*肺炎疫情趋于稳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派,来自医院的19名医护人员以及2名来自北京卫生健康委和北京疾控中心的卫生管理顾问组成的第28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如期踏上了前往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航班,开始了对几内亚近2年的医疗援助。

几内亚全称几内亚共和国,位于西非西岸,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这片面积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万人,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粮食不能自给。埃博拉、疟疾、霍乱、*热病等传染病多发,这些是每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都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一次,医疗队员还将面临当地严重的新冠肺炎病*疫情以及更多他们从未想到的困境。

我国援助几内亚的医疗队每批次除了承担常规的医疗服务任务外,还会承担一些特殊的援助任务,比如第25批医疗队就帮助几内亚建立了该国第一间重症医学监护病房。而此次医疗队前往几内亚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几内亚建立该地区第一家神经医学中心。这项任务从第28批援助医疗队开启,分批完成。

两个两星期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和同事抵达几内亚工作不久,就遇到意料之外的困境。

第一次是年10月16日队员中年龄最长的仝小刚医生因病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仝小刚不仅是医疗队中年龄最长的老大哥,更是早在年就参加了第20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来此工作,可以说对第一次前往几内亚工作的医疗队员来说,他就像是全队的主心骨。王兴文回忆:“此次援非,队员们都说有仝小刚在,就觉得特别安心。他被队员们推选为队委,分管队内生活。他建立了医疗队各项生活管理制度;他精心策划集体生日会,让这支队伍充满家的味道;“十一”国庆节,他挂起红灯笼,剪了“国庆”两个大字贴在墙上;当地蔬菜品种少,他特意找来种子种上家乡的青菜。”可以说仝小刚的意外离世,让王兴文和队员颇有一种出师不利的感觉,为整个医疗队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大使馆、医疗队领导等多方帮助和鼓励下,两个星期后队员终于走出了阴霾。

第二次是在队员抵达几内亚后一年左右。当地时间年9月5日,几内亚首都发生*事*变。王兴文说,那天一早大家正医院上班,突然传来了持续而猛烈的枪声。这对中国医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直到子弹打穿驻地窗户射进房间,大家才切身体会到原来战争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此同时,医疗队第一时间和我国驻几内亚大使馆取得联络,并做出随时回国的应急预案。虽然做了两手准备,但是医疗队还是坚守在工作一线,投入到抢救武装冲突中弹的伤员中。就在这样紧张的工作中,两个星期过去了,局势也稳定了下来。

由于*事*变,医院更是雪上加霜,医院频频出现停电的情况,王兴文说:“曾经有一场手术在进行过程中,1小时就停了6次电。”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国医生没有退缩,而是向困难发起挑战,“从几内亚回来后,医疗队的外科医生们都有了一手在手电筒灯光下就能缝合伤口绝活儿!”王兴文自豪的说。

工作态度无国界

王兴文回想起在奔赴几内亚之前其实心里挺没底,不知道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到了那边能做些什么?抵达几内亚后,王兴文从上一批队员处了解到,当地神外科有两名医生,能做相对简单的手术,但受制于硬件设备,复杂的手术开展困难,显微手术很少,王兴文开始有了一些想法。

刚到几内亚开展工作的时候,当地的医护人员由于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原因,不能马上适应中国医生的节奏。有一次王兴文提前告知相关工作人员第二天一早9点有一台手术,没想到第二天当王兴文做好术前准备进入手术室后,空荡荡的手术室里只有他一个人,甚至1个小时后相关的医护人员也没有到齐。但是没过多久几内亚医护人员就被中国医生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几个月后,他们甚至比中国医生还早抵达手术室,“第一次看见他们全员在手术室等我时,真得热泪盈眶,这是对中国医生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接纳。”王兴文回忆。

由于几内亚复杂的客观条件,甚至曾经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疟疾急性发作,危及生命。王兴文和同事已经习惯在每次手术前都要反复推演,尽量预测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准备好应急预案,做到沉着冷静。“大家都深知每一台手术不仅要对一个生命负责,我们的一言一行还代表着祖国。”王兴文和队友们在重症医学、康复科、药剂学等多学科联合支持下打赢了一场又一场与病魔的战斗。

原来神经在显微镜下是这样的

图片说明:王兴文(右)和几方同人共同主刀为一名车祸患者实施该院第一例微创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

复杂的客观条件没有难住中国医生,也没有阻挡王兴文将神经外科显微实验室带入几内亚的想法。年1月12日,一名53岁男性患者,因“持续性头痛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2个月”医院就诊。仅有的头部强化CT结果提示:患者左顶部巨大窦旁脑膜瘤(体积约8×7×6cm),侵蚀颅骨,脑组织水肿明显,左侧脑室受压伴中线轻度移位。

这样大型的脑膜瘤手术,又缺乏完善的术前检查,摆在中几两国医生面前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以检查不完善和手术器械缺乏为由拒绝手术,而患者将丧失生存机会;二是中几医生迎难而上,冒险闯关,完成这次手术,为患者点亮生的希望。

中几双方医务人员经多次协商、沟通,反复讨论、验证,一致决定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术前备血、手术体位摆放、围手术期药物使用、手术显微镜使用、特殊手术设备准备等逐一落实、详细推演,制订完善的手术计划。

年1月27日,手术如期进行。医院麻醉手术科副主任医师刘清海首先为患者实施全麻诱导插管,随后通过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为患者建立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医院、医院的3名医生进行临床麻醉带教,传道授业。

图片说明:王兴文利用手术显微镜切除肿瘤。

上午10点,手术正式开始。王兴文作为主医院神经外科医师Cheriff通力合作,常规放置头架固定、切开头皮,取下颅骨……由于肿瘤侵蚀严重,手术切口多处渗血,当颅骨被完整取下时,患者失血已达毫升。王兴文与刘清海、巡回护士张小娜密切配合,通过减慢手术进程、加快输血输液速度,利用止血带制备简易加压输液装置等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图片说明:刘清海、张小娜为患者补液、输血。

由于肿瘤的生长点特殊且与脑组织粘连严重,与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清,手术剥离难度极大,王兴文利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异于常人的耐心与韧性一点一点地电凝肿瘤血管,止血、分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逐步从脑组织剥离,正当大家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一处肿瘤粘连静脉突发破裂出血,患者血压急骤下降,刘清海、张小娜只能利用注射器手推加压输血、加快输血速度,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王兴文沉着冷静的利用双极电凝、止血纱布和棉片等快速仔细止血……频繁的监护仪警报声使得手术室里一时间空气凝结……数分钟的惊心动魄、默契的团队配合终于使得患者在出血约ml(累计出血ml)后,成功止血、转危为安。近6个小时的手术,在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克服数个难以想象的手术困难,王兴文终于将肿瘤完整切除!而本次手术,中国医生完美的团队协作、危机处理、临危不乱也为几内亚同行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西拉说:“我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细小的血管时感到非常震惊。当我们在手术过程中这样观察时,我们看到了这些纤细血管和神经,我们看到了手术区域里重要的结构,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我们以前不习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但经过中国医生的培训,现在觉得进行显微手术非常方便,这对我们的外科手术治疗工作有巨大的帮助。”

图片说明:王兴文对几方人员进行新型手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培训。

大家强心小家暖晴

王兴文表示:“援外医疗队和人们知道的无国界医生区别很多,但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作为国家援外医疗队的一员,祖国就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这不仅体现在对队员安全的照顾上,更体现在我们给予当地的帮助中。”王兴文介绍,医疗队在当地做的第一台手术,患者是一名24岁的颅脑外伤男性,中国医生进入手术室时,当地医生已按习惯将切口设计好。王兴文看了一眼,发现切口有13-15厘米,设计得太大,于是他通过微创手术方式将手术切口缩短一半,并借机为他们进行了演示。手术持续了3个小时,术后4天,患者就下地活动,一周后出院。如按常规手术,患者出血量多、损伤大,住院时间将延长。

当时,医院中有一台建院时中国捐赠的手术显微镜,已在角落积灰多年,无法正常使用。队员找来技师修好了显微镜,并用其为一名30多岁的几内亚男性患者开展了首例颈椎前路间盘切除的显微手术。搭台的当地医生说,这是他第一次在手术显微镜下看到神经的样子,之前从没有看得这么清楚过。后来,医疗队又为当地购买了多万元的设备,包括最新型的显微镜。这些都是无国界医生们仅靠个人和公益组织无法实现的。

图片说明:2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委托医院购置的万元设备终于抵达几内亚,并委托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将设备捐赠予医院。图为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向医院神经外科交接西非最先进的手术显微镜。

图片说明:年7月30日,科纳克里时间上午9点,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在医院举办第一届显微外科培训班开班,王兴文担任培训班讲师及培训师。

图片说明:医院首届显微外科培训班培训现场。

由于新冠肺炎病*疫情防控的需要,王兴文和队员们在18个月的援助期间从未休假,医院和驻地两点一线活动,除了为患者治疗,他们还承担着很多教学工作。遇到各种困难时,王兴文表示自己最大的动力除了患者出院时笑着称呼我们“中国医生”,就是家人在自己决定前往几内亚时的支持。报名参加援助几内亚医疗队时,王兴文觉得离家1年半的时间太长了,怕妻子不同意就撒了谎,说1年就能回家。直到登上飞机前,才将真实情况写在给妻子的信中。在异国他乡的日子,王兴文的书桌上总放着一只神奇的茶杯在触手可及之处,只需倒进热水,杯子外壁印着的一张照片会慢慢显现。照片里,王兴文和12岁的儿子笑容灿烂,“一喝水就能看见儿子”,这是他用来寄托思念的独特方式。年3月14日,王兴文和队员们圆满完成任务踏上回家的行程。

离家近两年,让儿子和王兴文有了距离。儿子一开始颇有些埋怨爸爸,直到王兴文应邀前往儿子的学校做了一次主题报告,分享自己和同事们在几内亚的工作和生活,儿子不仅原谅了他,而且惊讶的赞叹:“爸爸,原来你们做的事情这样伟大!”

后记

由于第28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的出色工作,队长张维被授予几内亚国家荣誉勋团*官勋章,全体队员也获得了几内亚*府的颁奖。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体队员颁发了荣誉证书。

医疗队圆满完成了出发前国家给予的任务。总计完成门急诊、住院患者的诊疗服务人,其中包括手术例,抢救急危重症例。填补了当地多项技术空白,期间,医疗队累计开展理论培训次,培训几内亚医务人员人次,有效提升了几方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推动了几内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王兴文回忆:“去年5月份的某天,医院里,突然有个当地患者老远向他奔来,口中用法语高呼‘中国医生!中国医生!’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中国医生!您还记得我吗?我现在能走路了!’”看着患者兴奋地跺着脚,王兴文也跟着高兴起来,在交流中得知,正因为此前王兴文给他成功实施了颈椎手术,让患者重新获得了行走的能力。

非洲朋友也许记不住医疗队员的名字,但在他们心目中,给他们带去希望的这群人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

今年3月6日22点,历经54小时的飞行,我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抵达几内亚,到今天他们已经在非洲的土地上工作了近半年的时间,并不断刷新着当地医疗卫生领域的第一:床旁支气管镜吸痰、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中国医生”在非洲的故事未完待续。

文:本报记者席念楚

图:医院

编辑:李志鸣

1
查看完整版本: 跨越山海2万里,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手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