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腰突”。
原因是,我,A姐,编辑部里年龄最小的编辑之一,“英年早突”了。
腰椎间盘突出的突。
26岁的我确诊后,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老了。
但去查了资料,才发现很多95后,甚至00后,都和我一样——
20多岁的年轻人,有着60多岁的腰。
现在请你检查下,你是不是也有以下习惯和“症状”:
常常久坐工作,一坐就是几个、十几个小时;
常常坐姿糟糕,翘着二郎腿;
常常觉得后腰僵痛、腿部发麻......
如果全中,医院看看你有没有“突”。
有一个可怕的数据,来自国家卫健委:25-39岁的年轻人,腰椎间盘突出问题检出率,在各年龄段里最高,为13.93%。
前阵有个热搜: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中一篇涉及项研究的综述显示,腰痛已成为全球致残首因。
社交媒体上,交流腰痛自救方法的大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小时候对爸妈喊腰疼,只会被嫌弃:小孩子哪儿有“腰”啊!
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腰”,但已经痛得不行了。
今天,你必须警惕自己的“腰”。你得知道:
人很有可能,越长大越脆弱。
大多数“腰突”的年轻人,确诊过程是一部“恐怖片”。
首先,是随机触发的“瘫痪”。
一个喷嚏。
阿琳在酒店收拾行李时打了一个喷嚏,后腰一阵剧痛袭来,她就趴在那里动不了了。
“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从来没有遇到过,我就觉得我瘫痪了。”
一次提重物。
钱程做家务,弯腰去提水桶,那一瞬间她两眼一黑,身子往下掉脊背发凉,一身冷汗。
甚至没有“导火索”。
小土豆断断续续地腰痛、腿麻了半年,一直没当回事。
直到某天她在地铁站过安检,突然“感觉不到自己的双腿了”。
都以为躺床上缓缓就好了。
有人越躺越痛。
也有人躺着躺着,动不了了。
这才发现,事大了。
来自患者
钱程暴击、不可置信。
病人不可置信。
“确诊前,以为最多是腰肌劳损。”
安宁说,CT等候室里都是头发花白的大叔大婶。只有她一个人的头发是纯黑的。有时,医生都不可置信。
小土豆将CT片交给医生,医生反复核对上面的年龄:23岁。
“他问我,‘你确定你这么小吗?’”
恐惧。
“腰突不可逆”、“必须动手术”。
这样的话令人恐惧。但更可怕的还有——
一直拖延不去看病的后果是,医生拿着
小土豆的片子,对她说:“打一个喷嚏,你就可能会瘫痪。”
“你这种情况下,不能怀孕。”
还不被人理解。
医生和家人都说:
多运动。
别总窝在那里玩手机。
天天下班后就知道躺着。
但——
“连续熬夜加班后不敢去运动,怕猝死。”
安宁“上一天班回来只想瘫着,谁还动得了。”
cc你疼得呲牙咧嘴,别人在指责你:“太懒”。
委屈、无奈。
而确诊后,年轻人还得在漫长的时间里认清一个事实:
疾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后续的人生。
倦怠。
有些人病情不严重,吃药+保守治疗就好。
但疼痛的反复骚扰、拿捏,令人烦躁疲惫——
躺着不痛了,起来坐一会儿又痛了,没办法集中精神做事。
安宁说:“有个不恰当的比喻是,有部电影叫《勺子杀人狂》,男主角被勺子杀手追踪。每天,无论他在哪儿,在做啥,都会被一把勺子重复不间断地一直敲一直敲。
腰疼不会完全消失,它就像那把勺子,在生活里反复敲打我。”
行为举止“老年化”。
坐下去,起不来了。
得抓着一个扶手慢慢起。
疼的时候卧床,如厕、吃饭都要人帮忙。
钱程那时“不能如厕,就憋着不吃不喝。”
放弃提任何重物。
放弃打拳。
放弃游乐场所有剧烈震动、“扭来扭去”的项目。
养成看见别人跷二郎腿,伸手打掉的习惯。
对气温敏感,尤其冬天。
......
终于,有些人的疼痛开始产生意义。
他们看开了,生活转向了。
小土豆出了手术室,第一件事是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