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浙江的小王今年36岁,2年前被确诊右膝半月板损伤,并进行了半月板次全切除术,不过术后经常会有上楼梯时膝盖发软的情况出现。
一开始他没怎么当回事,以为只是手术后遗症,直到半年前开始出现膝关节不适、疼痛的症状,甚至影响到正常走路,他才察觉到不对劲。
到市医院检查后,他被诊断为“髌骨软化”,幸好病情还不算严重,医生及时给他做了手术,手术次日他便可以正常下床走路了。
走路膝盖发软其实并不少见,那好端端的膝盖发软是怎么了?
一、走路时膝盖突然发软,是怎么了?
有时上个楼梯,或者普通地走路时,膝盖无故会“发软”是怎么一回事?这可能是发生髌骨软化症了。
髌骨是股骨下端前面的骨头,上宽下尖,后面是关节面,连着股骨髌面,能够保护膝关节,帮助膝关节更好的进行伸屈活动。而髌骨软化症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关节病变,是由于髌骨软骨面发生慢性损伤后,引发软骨肿胀、破碎、脱落等现象。
髌骨软化一般与运动损伤、年龄增长、膝关节内外翻等原因有关,早期发现一定要积极治疗,引起足够重视。
如果早期控制不佳很容易继发软骨损伤剥脱、滑膜炎、出现游离体等关节问题,髌骨软化可能会出现下面几个症状。
膝部疲软无力:上下楼梯时腿部发软、使不上劲儿,休息后疼痛缓解,很可能是髌骨关节出现了问题;
髌骨边缘有压痛感:推动髌骨时有疼痛感或摩擦感,多提示髌骨关节异常;
关节有积液:髌骨异常引发了滑膜炎,甚至伴有关节处积液,也是髌骨软化症的信号;
半蹲痛:单腿逐渐下蹲时有疼痛感出现,且蹲下后单腿无法站立,很可能是髌骨关节损伤所致。
二、走路若有6个姿势,或是疾病征兆
正常来说,每个人的走路姿势都有所不同,但如果平时走路时出现以下几种异样情况,要小心可能是疾病的可能。
1、两手不自然摆动
走路时双手不会自然摆动,身体前倾,呈小碎步样式,也被称为“企鹅步”,可能是“帕金森病”在作祟。这样的企鹅步式很容易增加摔倒的风险,引发骨折,老年人摔倒还可能致残致死。
2、走路步子不一致
走路时两条腿的步子不一致,一般一条腿迈出去了,另一条腿却无力拖着才能跟上来。这种症状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所致,主要是由于神经受到压迫引发的一瘸一拐现象。
走路步子不一致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间歇性跛行,人就会变得不爱社交,影响到个人生活品质。
3、没法走直线
走路时身体偏向一侧,无法走成直线,很可能是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异常所致,最好及时检查。
4、总是拌脚
平地上走路也总是绊脚,可能是运动神经损伤所致,要警惕脑出血、脑梗引发的小脑功能障碍及神经损伤。
5、走起路有“踩棉花感”
走路时有踩棉花感可能是脊髓型颈椎病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处肌肉力量下降,加上姿势不良等因素,就可能压迫到脊髓,引发脊髓缺血,下肢就可能有走路不稳等症状出现。
6、走起来像喝醉酒
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何江弘指出,小脑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小脑病变后会导致肢体发软,走起来像醉酒一样。
因此走起来像喝醉酒,要警惕小脑萎缩,小脑萎缩多数是机能退化所致,老年人如果出现这种症状,最好尽早排查。
三、60岁以后坚持走路,最后会怎样?
患癌后是坚持运动好还是保持静养好,是很多人争议的一个话题,那60岁以后坚持走路,最后会怎么样呢?
《柳叶刀:公共卫生》分析四大州的15项研究发现,走路能降低死亡风险——60岁以上的人,每天走-步过早死亡风险最低;低于60岁的人,每天走-步健康益处最大。
走路对人体的好处很多,可以起到减肥、减轻关节疼痛、预防骨折、促进心脏健康、延缓大脑衰老、缓解焦虑、改善性功能、改善消化等多种功效。
60岁以后,身体素质都不如从前,建议大家不要和步数较劲,做好以下几件事已经很好了。
1、下午4-5点走最佳
下午四五点锻炼光线和视野都不错,而且符合人体的生物钟。
2、循序渐进,不要过度追求步速
锻炼时要循序渐进,从慢变快,不要一味求快,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体力来选择,以免引发身体不适症状。
3、塑胶路上走更佳
走路尽量选择全程塑胶跑道,有助于缓解冲击力,又能起到锻炼的效果。
60岁以后也要坚持锻炼,走路就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建议要循序渐进,避免一味求快。另外,走路时的一些不正常姿态,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平时可以多加注意,发现异常尽早检查。
参考资料:
[1]《年轻女性要防髌骨软化》.南方医院.-12-01
[2]《从走路姿态能看出健康状态!这10种情况要注意了!》.健康时报.-03-28
[3]《真诚建议:每天走路超步,能大幅降低死亡率》.科普中国.-05-1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