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交大人,科研立高峰。
交通大学为民族复兴而生,在交大办学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指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
陈学俊院士在国内最早开展两相流与传热的理论研究,为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与中国动力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数学与力学系唐照千教授主持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频谱分析仪。
......
新时代,交大人不辱使命,勇立潮头,在科研领域引领创新,
在国际国内纷纷斩获多项荣誉,
彰显了西安交大在科研领域贡献的“交大智慧”和“交大力量”。
今天,交小童盘点了西安交大近五年所获得代表国内最高等级科研奖项的国家“三大奖”。
一起来感受交大科研“硬”实力~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
年度,西安交通大学以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
跨临界CO热泵的并行复合循环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简介
跨临界CO热泵是以天然工质二氧化碳为介质的高效节能减排装置,因其天然环保,对于我国信守国际承诺、消减破坏臭氧层及强温室效应气体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提出了跨临界CO热泵的并行复合循环新方法和新技术,研发了跨临界并行复合CO热泵系列产品,并实现了推广应用。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最佳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项目;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臭氧层保护荣誉证书”,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
年度,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五,其中以主持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以参与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含专用项目1项)。
*左起:谢永慧、郝定均、管晓宏、王建华、陈雪峰
西安交通大学以主持单位获奖
5项成果基本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奖
网络化系统安全优化理论与方法及在能源电力等系统的应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围绕网络化系统安全优化的重大需求,深入研究问题共性,提出了系统安全性解析判定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了电网巨量安全约束和控制解列难题;提出了终端多能源系统控制、调度和协调优化方法,解决了动态积分约束难题;提出了系统控制策略优化设计方法,发现最优策略结构,为在线优化控制提供了系统化方法;提出了包括水资源和水电网络化系统的在线应急调度策略,设计了信息不可完全预知条件下的在线优化策略。
研究成果
■发表SCI期刊论文篇,包括50多篇IEEE期刊长文,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被专家学者引用次;
■部分成果获年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IEEE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年会最佳大会论文奖和WCICA最佳供应链论文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项目简介
该项目围绕风电装备有效监测的挑战性难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故障模式分离-故障信息提取-故障定量诊断”的三位一体“逐层去扰”的诊断新技术,发明了频率跟踪加噪的故障模式分离技术、故障信息匹配稀疏提取技术和加权稀疏定量诊断技术,研发了专用测风仪、叶片声音传感器、一体化集成式监测采集器等相关产品和系统,并在风电装备上投入应用,解决了变转速诊断难题,避免了重大事故发生,维护成本降低40%,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
■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56篇,SCI他引次,6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ESI热点论文、1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论文;
■相关成果获得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输电等级单断口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针对输电等级单断口真空断路器这一国际开关电力设备研究领域的制高点,围绕研究中主要存在击穿电压在长真空间隙下难以提高、额定电流与开断电流难以同时提升以及高电压大电流开断易于失败等三大技术问题,历经12年攻关,发明了具有多重悬浮电位屏蔽罩特征的灭弧室复合新结构和纳秒级连续脉冲灭弧室老炼新工艺,发明了双层三回路并联纵磁触头新结构,建立了长真空间隙燃弧模式定量分布图,提出了通过变速分闸控制燃弧模式的方法,并研发了系列输电等级单断口真空灭弧室、弹簧操动机构和单断口真空断路器产品,kV/A/40kA单断口真空断路器的技术参数为世界最高指标,开发的技术和系列产品已经在多家企业得到应用和生产,并已出口海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美国专利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EI论文篇,部分成果获得教育部和陕西省科技一等奖2项,核心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研究成果对我国占领真空开断技术制高点、发展环境友好电力装备、减少温室效应气体做出了重要贡献,社会效益明显。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项目简介
该项目围绕严重脊柱创伤治疗面临的诸多难题,历经25年持续攻关,从关键技术创新和器械研发入手,建立了“动态理念-坚强固定-功能重建”治疗的新方法,提出上颈椎损伤动态固定新疗法,实现了上颈椎运动功能的最大保留,解决了上颈椎功能重建的难题;提出下颈椎复合固定方法,解决了下颈椎严重创伤固定后的稳定性差、手术复杂、创伤大的难题;发明了严重胸腰椎骨折Kuma复位方法以及Kumafix内固定器械和纳米脊柱支撑材料,揭示了“创伤性马尾神经硬膜疝”的病理机理,实现了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精准复位,并有效降低了治疗并发症和继发性神经损伤。
研究成果
严重脊柱创伤诊疗新体系推广到全医院,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严重脊柱创伤患者带来了福音。
国家科技进步奖
汽轮机系列化减振阻尼叶片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瞄准振动应力小、安全性高的减振阻尼叶片的研发难题,在发达国家严密技术封锁条件下,历经20余年艰苦攻关,提出了减振阻尼叶片强度振动设计新方法及系列减振新结构,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频率精准预测—安全性准确评判—强度振动自动寻优设计”的叶片设计关键技术体系,完成了20~MW等级火电、核电和工业汽轮机调节级到末级共87种阻尼叶片的自主研发,包括3种世界最长叶片,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AP、“华龙一号”汽轮机末级叶片,打破了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叶片已应用于国内多家企业,并远销海外。
研究成果
该项目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好设计”银奖,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24项,发表学术论文92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有重大作用。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
年度,西安交通大学主持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
*左起:苏光辉、郑庆华、郭烈锦、陶文铨、孙*、赵玉龙、赵钦新
国家科技进步奖
创新团队奖
西安交通大学热质传递的
数值预测控制
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
项目简介
面向基础研究及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热能的高效清洁利用,在热质传递与流动问题的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高效低阻气体及液体换热技术、国防高效热防护技术及装备研发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研究。
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速度与压力耦合的全隐稳定的宏观算法体系,攻克了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与高精度不能兼具的国际难题;首次构建了多尺度传热的问题计算框架体系及耦合算子;突破了“气体阻力增加必大于传热强化”传统理念,开发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效低阻气体换热设备;突破了“依靠流体的速度大小及其方向的突变”强化传热的传统理念,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了单壳程/多壳程连续螺旋推流强化技术;构建了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超级隔热材料性能预测模型,指导新型超级隔热材料的设计,使隔热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了大型舰船上的新型隔热冷却装置,可大幅度提高其寿命。
该团队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勤奋进取、求实融洽、个性发展、科教融合”的团队文化,重视基础研究,聚焦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