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骨水泥修复塌陷的椎体,让病人早日重返正常生活;取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让病人解除长期的疼痛烦恼;用人工关节替换病变或损伤的关节,让病人恢复正常的活动与功能……这些都是骨科医学的魅力所在,也医院(医院)骨科追求的目标。
从年成立至今,经过28年的用心服务、辛勤耕耘,科室现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包括创伤、脊柱、关节等亚专业的综合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在科室主任丁雪勇的带领下,治愈了一例又一例的疑难危重患者,践行着“人为本,求创新”的铮铮誓言,并以现代外科“加速康复理念”(ERAS)为指导,继续向着精准、微创的手术技术不断探索、开拓。
精研技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技术解除患者病痛
“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行走了,现在终于可以睡一个好觉了,特别感谢医生护士的悉心治疗、照护。”李东(化名)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是70多岁的男性患者李东在骨科做了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真实感受。
术前的李东因为结肠癌骨转移而导致第2腰椎骨破坏并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起床困难,腰部疼痛,尤其是在夜间难以入睡,长期服用止痛药物没有明显效果,饱受困扰,情绪焦虑,低落厌世。
“CT检查提示椎管前壁骨破坏严重,骨水泥渗漏风险大。”为缓解疼痛,科室在局部麻醉下对患者行腰2椎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采用温度梯度灌注技术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骨破坏区得到有效填充,椎管无任何血管、椎管渗漏。短短1个小时内的手术后,患者疼痛评分由VAS7分降低为2分,术后第2天就佩戴支具自主起床活动。
(VAS疼痛评分)
科室副主任徐希彦表示,经皮椎体成形术主要用于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或椎体肿瘤等,其局部麻醉对全身情况干扰小、切口小出血少、疼痛缓解明显、康复快等特点,患者术后很快就可佩戴支具起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从十多年前科室开展第一例经皮椎体成形术到现在,从最初的简单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拓展到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联合微创固定、减压治疗爆裂性骨折,通过对手术的不断总结和改进,科室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围手术期处理流程,大大降低了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
“始终专注一件事,付出就终有回报。”正是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用心关爱,对技术的持续探索,才能攻破一项又一项的难题,让一位又一位患者远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尽早回归社会。
“活到老,学到老。患者的肯定是我们科医护人员孜孜探索前行的动力。”徐希彦说。
精准微创,椎间孔镜重塑脊柱健康
手术切口从数厘米到1厘米,疗效确切、适应症广、安全性高、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作为一种微创内窥镜技术,脊柱椎间孔镜技术是骨科致力推广的重点项目。
1月18日,57岁的女性患者刘娟(化名)出现腰、臀部及右下肢放射性疼痛,无法下地行走,经过长期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通过精准的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技术,明确了责任椎间盘及神经根受压部位,诊断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伴不全神经损害(左侧极外侧型)。科室副主任徐希彦经过细致分析、讨论,决定在局部麻醉下为其进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
(骨科副主任徐希彦在手术中)
“手术过程是比较顺利的,在患者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通过1cm左右小切口取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疼痛随即消失,术后直腿抬高时出现的放射性腿痛立即消失,经过康复,就能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了。”徐希彦说。
术后,在病房见到刘娟时,精神状况良好,她说:“手术过程中,没有明显疼痛感觉,术后不用禁食禁水,腰腿痛消失,最让我开心的事情就是伤口只有1cm左右,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微创治疗的效果真不错!”
近年来,微创治疗已变成现代外科学的发展潮流与方向,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青睐。“不光是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在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退行性脊柱疾病的处理上,也同样可运用该微创技术进行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等。”徐希彦表示,科室将始终以精准、微创的诊疗理念服务患者,减轻患者手术创伤,让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把健康送到更多人的身边。
(科室医生以志愿者服务形式对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
延伸关怀,健康教育助力加速康复
“手扶稳,先迈健侧腿,患侧腿跟上,慢一点……”
走进骨科病房,护士长曾秀琼正在指导术后第2天的病人李强(化名)在助行器下的康复行走训练。
曾秀琼说:“李强因右侧髋部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入院,入院前长期跛行,疼痛已严重影响生活。术前诊断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CroweⅡ型)继发骨关节炎。科室主任丁雪勇为其完成了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2天即可下地扶拐或助行器保护下行走。住院期间我们指导他进行了功能康复训练,现在右髋部活动疼痛基本消失了,双下肢长度恢复,无跛行。出院后,我们还会进行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