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抽筋医学上称之为腿痛性痉挛,是常见的腿部肌肉自发性收缩。除了缺钙、着凉等诱因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也是导致腿抽筋的常见原因。因此,经常腿抽筋不要盲目补钙,应从其他角度考虑排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硬化可使全身血管狭窄,血流放缓,下肢距离心脏较远,加之重力因素,胆固醇等代谢产物更易在下肢动脉沉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刺激肌肉收缩痉挛,引发腿抽筋的现象。下肢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会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时疼痛加剧的静息痛等下肢缺血症状。严重时可因下肢溃疡、坏死引发败血症或截肢,还可因动脉闭塞诱发心梗等心血管急性事件。
55-70岁的人群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高达17%。而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四个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88.2%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吸烟或长期接触二手烟。
腰椎间盘突出症7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腰痛伴腿抽筋的症状,10%的患者以腿抽筋及下肢麻木为首发症状,其主要因马尾神经受压所致。马尾神经位于腰椎的后方,负责传导下肢肌肉的运动,当突出的腰椎间盘长期压迫马尾神经时,可使神经外膜或神经束间纤维化,造成腿部神经根感觉纤维应激反应增高,引发肌肉痉挛。
腰椎间盘的发育高峰为20岁,20岁以后的腰椎间盘纤维环开始变性、增厚、弹性减小,出现退行性病变,加之腰椎间盘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缺少血液滋养、修复能力较弱,不当的运动、负重跌倒外伤、咳嗽引起的震颤等因素都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最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人群患病率高达27%。中老年患者多见,常有遗传性,表现为腿部沉重、乏力、腿抽筋、酸胀感,久立或行走后症状加重。人体下肢静脉的主要作用是将血液输送回心脏。但由于地心引力和直立行走的关系,大量静脉血液滞留在下肢,需要靠静脉瓣和小腿肌肉泵完成回流心脏的任务。当静脉瓣膜出现关闭不全或者小腿肌肉泵功能减退,则会导致下肢大量血液瘀滞,从而出现一系列下肢静脉高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