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变性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规模不断刷新纪录基金人才荒初生牛犊挑大梁jef2xntq [复制链接]

1#

规模不断刷新纪录


    基金“人才荒”初生牛犊挑大梁


2007年3季报显示,490只基金当中,由2个以上基金经理担纲的基金超过200只。这类模式多由一名老基金经理挂名,1至2名新基金经理兼任,实际投资中多为老基金经理指导新基金经理投资,年轻的基金经理大的决策都要经过老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日益年轻化、多拖一,都折射出了基金经理队伍在行业大发展的洪流中后继乏人。


        近一段时间来,基金管理规模不断在刷新纪录


    。三季报公布的数字显示,很多基金公司今年以来7、8个月增加的管理规模超过了以往8年中所有的规模之和!跟随三季度报告一起曝光的,还有基金经理队伍中的不少新面孔。业内人士指出,基金经理日益年轻化、多拖一,都折射出了基金经理队伍在行业大发展的洪流中后继乏人。


        低龄化


        我们从已公布的一些基金季报发现,基金经理低龄化的趋势正在越来越明显。他们中不乏本科学历走出校门参加工作没几年,在基金公司研究或者基金经理助理的岗位上做一两年,就被提拔为基金经理的。曾在某基金公司论坛上看到基民对某年仅28岁的基金经理的质疑,担心基金经理水平和经验不足。而如今,根据对490只基金(包括债券、货币、开放、封闭)的不完全统计,基金经理队伍中30岁以下(不包含30岁)的基金经理已经超过了10位。


        事实上,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与个人阅历对股票投资常常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从业年限长短可能影响基金经理对社会各行业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势的经验判断,个人阅历是否丰富、思想是否豁达影响基金经理投资心态,而曾从事过实体行业、参与过实业经济运作则对基金经理看待公司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很多曾有过企业经营经验的基金经理,常常能够比别人更早更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的脉搏。


        而如今,基金经理往往从象牙塔直奔投资岗位,中间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空白阶段常常让很多基金经理看不到企业盈利的灵*。某上市公司董秘曾表示,现在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去调研公司,由于缺乏从事实业的经历,也缺乏扎实的公司基本面研究功底,调研公司一般看不到实质,问公司问题也仅停留在表面,难以调研到最核心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基金经理年轻化、从业经历浅等问题正在成为制约基金业发展的问题之一。他表示,在美国,基金经理平均年龄超过40岁,很多公募基金经理、对冲基金经理皆有过从事多种行业的任职经历。“这与国内证券、基金业起步较晚有关,人才储备与行业发展休戚相关,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他说。


        “多拖一”


        与基金经理低龄化相对应的是,基金“多拖一”现象依然有增无减。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3季报显示,490只基金当中,由2个以上基金经理担纲的基金超过200只。这类模式多由一名老基金经理挂名,1至2名新基金经理兼任。实际投资中多为老基金经理指导新基金经理投资,年轻的基金经理大的决策都要经过老基金经理。投资小组模式目前深得基金公司喜欢,因为这是锻炼新人充实队伍的最有效的方式。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应当严格遵守基金合同及公司有关投资制度的规定,审慎勤勉,充分发挥专业判断能力,不受他人干预,在授权范围内独立行事投资决策权”。


        在目前“多拖一”现象的背后,是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其实没有足够大的投资决策权,基金经理投资的独立性也只能是“授权范围内”的独立性,投资业绩体现整个团队的智慧,并非基金经理个人。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对于刚被启用的基金经理而言,能够依靠团队力量弥补新人不足。


        制度使然


        当然,基金经理趋于年轻化的本质原因,还在于我国爆炸式发展的基金管理规模与行业队伍人才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行业规模的过快增长,新基金不断成立,需要更多的人来挑起投资的大梁。中国已经有了如此多基金,为何还需要不停地再发新基金?背后又折射出基金公司经营以追求管理规模最大化为目标,迎合中国百姓买新不买旧的心理不断发出新基金。


        关于这一点,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近日公开表示,制度决定了基金的行为。他认为,管理层对基金费率的统一管制,决定了基金的盈利模式,不可避免的要追求规模的最大化,而不是长期回报最大化。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公募基金对A股基金规模的倚重,造成了国内基金经理“太多也太少”。他认为,从目前已有的A股基金经理来说,国内基金经理队伍主要集中在投资A股的公募基金,这几百个基金经理研究领域也主要集中于国内A股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对海外市场了解不够,具备海外投资视角的基金经理凤毛麟角。另外,在国外除了公募基金经理,对冲基金经理、私募股权投资经理等也占很大比例,而国内这些目前都是空缺。


    “这些都有赖于国内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些空白要去填上,有些倾斜要去纠正。”他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